开端分为,➀收集信息、➁诊断(估测)、➂设定治疗目标、➃经双方同意开始实施心理援助、几个阶段。
个案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比较好理解的是被援助者主动前来寻求帮助、或者在一些公共单位里、当事人觉得没有寻求援助的必要,但家人或校方、单位上司等周围的人举得当事人有必要接受帮助而把他/她送过来的个案也很多。也有个案,当事人没觉得有必要前来咨询,双方没有达成一致就开展起来。另外在家庭咨询等团体治疗时,也有只经过其中小部分人同意后就开始咨询的个案。不管何种情况必须在报告中明确记录个案开始的条件。
•收集信息
➀
收集信息方面、首先一种情况是A本人自己述说的“令自己迷惑的事情”“令自己痛苦的事情”“令自己烦恼的事情”等信息。这称之为主诉,它是援助开始的前提,因此援助开始阶段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信息。同时主诉也不是一成不变、需要注意有时当事人没有觉察到前来咨询的必要性、而他/她身边的家人或学校的老师感到了困扰、此时的主诉是当事人身边的家人或老师的主诉。接下来关于当事人的所属单位,家庭关系,成长经历,灾难、案件、事故等创伤经历的有无等信息在援助开始阶段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些信息当然越多越好,但也不是在援助开始的时候所有信息都清楚的,报告个案的时候需要明确的是援助者在援助开始阶段掌握了什么样的信息,很多时候随着咨询的深入这些信息渐渐明朗起来,后边了解到的信息也一定要记录在咨询过程里面。有些信息如果援助者觉得非常需要的话,这时不能含糊地勉强维持个案,必须向被援助者询问清楚。如果被援助者回答说不愿意回答那方面的问题的话,那么这个回答本身也是一个重要信息。此时不要勉强被援助者回答,只需要把他/她的回答如实记录下来。
•诊断(估测)
➁
收集了一些个人信息之后,援助者需要对信息进行整合,并立刻做出诊断。这边所说的诊断,并不是指根据DSM诊断标准确定疾病的名字,援助者需要明确的是被援助者身上发生了什么,需要给他/她什么样的援助。援助者也不需要过多担心诊断是否正确。比起诊断的客观正确,更重要的是援助者基于自身经验当下做出的诊断,并且能对当下做出的诊断负责。如果发现当时的诊断并不非常准确或存在偏差,援助者要能对判断负责迅速做出变更。随着咨询的深入变更诊断结果的情况很多。需要对诊断做出变更的时候,要把变更依据清楚地记录在个案报告里面。
•设定治疗目标
➂援助者当下做出诊断后、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确立➂治疗目标。所谓的治疗目标、是指被援助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后援助可以告一段落,换句话说也就是设置个案援助的终
点。比较理想的是援助者和被援助者双方能就终点达成一致,同心协力为了达到目标努力、当援助对象是未成年人时有时双方无法就援助目标达成一致,这时援助者心里也一定要有
一个明确的治疗目标。(非义务援助・收费援助的时候,由于达成一致的援助目标会成为援助契约里的重要条款,因此双方协商时在援助目标上可以有所让步但一定要达成一致)当
然很多时候随着咨询的深入援助目标会发生变更。
•经双方同意开始实施心理援助
上面的➀~➂条件齐备之后进入第➃阶段,援助者和被援助者双方一致同意开始进行心理援助。同意是指进行心理援助的时候双方建立的关系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关系,而是一种心理
援助关系,需要明确我是援助者你是被援助者,我们都同意在这样一种关系中同心协力一齐朝着治疗目标前进。前面介绍援助开端的四个条件的地方也提过,有些时候双方没有达成
同意但治疗也不得不开始,这种情况发生时必须和被援助者说清楚,今后进行援助时建立的关系不是日常生活中那样的关系而是心理援助的关系。
研讨案例时一定要清楚地总结和报告援助开始阶段收集的➀到➃的相关信息。报告的格式如下、第➀信息部分,以书面的形式将被援助者的所属单位、年龄、家庭关系、成长经历、
主诉、受到的灾难及具体情况等信息记录在个案报告中,其他如治疗开始的条件、开始阶段的诊断、治疗目标、有没有经过双方同意等信息也可以口头报告。另外报告个案时需要
明确汇报援助者的单位,援助者和被援助者间的关系。